台灣南部河川枯流量與地文因子的關係     

                                    許 祖 瑜

由於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尤其近年台灣來屢有乾旱威脅,南部地區更為嚴重,比如民國79年到80年間,由於降雨量偏低致供水不足,導致嘉南地區81年一期稻作休耕,82年亦有乾旱,83年一期稻作又有超過9萬公頃之農用休耕,近年來乾旱問題更顯得重要,促使對於河川枯流量之應用與了解也日漸迫切。在乾旱期間之河川低流量雖然有限,但仍為可靠水源之一,對面積較大之流域,枯水期枯流量特性之掌握應有助於乾旱期間之水資源。因此如能對枯水期流量特性有較清楚之了解應該有助於枯水期水資源之管理與調配。另外枯流量一般可以反應集水區地下水儲蓄特性,即含水層儲蓄提供河川之流量。因此對枯流量之特性之研究應為水資源規劃與管理中極為有用之訊息,尤其在無測站之斷面。

因此本文擬針對河川枯流量特性進行探討。由於枯流量之分析,須要將洪水歷線之退水段分離,該項工作如由人工進行,費時與費力,發展與建立一個自動分離低流量的方法,為探討河川低流量特性之先前工具,期望能省時省力地將基流部份自洪水歷線分離出來,做為分析河川枯流量之基本數據。然後依據枯流量數據,進行流域枯流量退水特性分析。完成流域內各水文站之枯流量特性之後,將更進一步研發區域枯流量特性分析,嘗試建立枯流量特性與地質及地文因子關係,做為估計未測站地點之枯流量特性。 

本篇研究預期成果有以下三點:

一.建立自動分離退水歷線之程式。

二.推求退水常數並建立與地文因子關係。

三.區域枯流量特性研究,建立未量測站枯流量估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