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部地區區域流量延時曲線之研究               

                                    楊 道 昌

區域分析為綜合區域內量測資料進行分析以延伸至未量測地點的方法,為水資源計劃於未量測地點之重要分析工具。進行區域分析前首先需要藉助於均一區之劃分,因此本文利用台灣南部流域(自朴子溪至高屏溪)為對象,來探討均一區劃分並進一步發展區域流量延時曲線。由於短記錄所推導的流量延時曲線較不具代表性,因此先利用具較長記錄之水文站,透過多變量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將流量延時曲線以主成份空間上的點來表示,並利用主成份空間上的距離來比較短記錄與長記錄所推求流量延時曲線之差異性,可提供選擇水文站之最短記錄年限為10年。因此選取水文記錄長度大於10年之34個水 文站,利用主成份分析與群集分析於各站之流量延時曲線,使具有類似水文反應的流域能劃為同一區域。為避免流域面積大小對流量延時曲線之影嚮,本文分別選擇無因次流量延時曲線與比流量延時曲線為群集分析變量,結果顯示群集分析變量的選擇對分析結果有顯著影嚮。利用比流量延時曲線為群集變量,可將南部地區劃分為嘉南地區上游,下游與高屏溪流域三個均一區。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有合理的劃分,而且符合流域降雨與地質特性。分區完成後,分別發展各區之區域流量延時曲線。本文發展以集水面積為引數的區域流量延時曲線,並與不分區的兩種方法比較其優劣,結果顯示本文所發展的方法較優,可提供於未量測地點從事工程規劃與設計所需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