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乾旱預警指標之研究
劉
雅 慈 |
於氣候變遷影響下,全球暖化加劇且極端之水文事件增加,乾旱逐漸成為研究學者、政府單位或是一般大眾所密切關注之議題。近年來氣候異常,導致臺灣未來降雨量將呈現豐水期愈豐、枯水期愈枯之趨勢,增加乾旱發生頻率、嚴重程度提升以及乾旱期距延長,容易造成水資源利用與調配更加艱難。 本研究採用降雨量與水庫蓄水量作為乾旱影響因子,發展石門水庫適用之乾旱預警指標,參考世界氣象組織於乾旱等級劃分之作法,分析乾旱預警指標與歷史事件之關係。進一步應用區別分析作為分類方法,以現況乾旱預警指標、未來乾旱預警指標以及未來水情燈號之關係建立乾旱預警模式,最後採用2014至2015年乾旱事件作為案例模擬。期望在乾旱來臨前,藉由乾旱預警模式提供決策者相關資訊,儘早啟動超前布署,透過加強灌溉節水管理與啟動備援水源設施等作為,能夠延長水庫供水日數,有助於紓緩乾旱對社會經濟之衝擊,全面提升抗旱韌性。 將乾旱預警指標與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發現標準化降雨量指標(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與標準化水庫蓄水量指標(Standardized Reservoir Storage Index)皆能明確地反映歷史乾旱事件,確立乾旱預警指標於歷史乾旱事件具有一定之掌握度後,應用於乾旱預警模式之建置。於乾旱預警模式中,最佳之現況乾旱預警指標組合為SPI1與SRSI1,並導入未來氣象條件(未來乾旱預警指標)進行未來燈號判別,結果顯示:加入未來乾旱預警指標有助於提高未來水情燈號之準確率,且不論是在率定年或驗證年之乾旱預警模式,對於未來燈號判別皆為枯水期間表現較豐水期間佳。 關鍵詞:水庫系統、乾旱預警模式、乾旱指標 |